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朱晓明:
管理领域不能追求“标准答案”
学院派
在中国经济由“制造”向“创造”转型,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时期,人才培养和战略管理之道,开始被中国顶尖商学院视为攻占高地的制胜之道。
南都记者日前专访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以下简称“中欧”)院长朱晓明,他强调,全球化和数字化是当今世界变革的两个主要特征,商学院必须给予足够关注。“未来的中国经济看点一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二是在产业发展中让众多企业成为附加值更高的价值链环节。作为商学院领军,中欧志在培养有能力迎接和把握这样趋势的企业家。”
经济形势:改革是最大红利
南都:中欧走到今天有何感悟?您认为中欧这些年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朱晓明:中欧当初的办学宗旨就是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管理人才,这很好地契合了过去10多年中国迅速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历史进程。吴敬琏说,“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要为中欧记上一笔。”这对中欧既是鼓励又是鞭策。
未来10年乃至更长时期,中国经济将经历深刻的经济转型。即使对全球而言,这也是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大事件。
中欧可在几个方面为中国的经济转型做贡献。一是全面提升商业领袖的全球视野和管理能力,缩小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的管理差距。二是培养创新和创业人才,帮助企业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三是为中国的经济改革建言献策,因为改革是中国经济未来最大的红利。
南都:当前全球经济体中,中国所处的地位如何?中欧期望发挥的作用是什么?
朱晓明:2001年加入WT O以来,中国迅速成长为“世界工厂”,不仅G D P已达到世界第二,很多产品的产量都已是世界第一,而且也正在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过去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过度消耗等一系列问题。这种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必须加快经济转型。此外,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主要是建构在成本优势基础之上的,随着时间推移,中国的成本优势正在弱化。
未来的中国经济看点主要有两个:一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二是在产业发展中让众多企业成为附加值更高的价值链环节。作为商学院,我们要培养有能力迎接和把握这样趋势的企业家。同时,如果能够开展“中国深度”的研究,我们同样能为全球管理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
南都:中欧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跻身世界商学院前列。在商学院中突围,中欧倚仗的核心资源和核心理念是什么?
朱晓明:总结中欧的关键成功因素,可以归结为几大优势。在国内我们具有先发优势,在国外则具有后发优势。中欧是国内第一个推出全日制、全英语M B A、高层管理人员M B A (E M B A )和高层经理培训课程的商学院,具有领跑优势。另一方面,与哈佛、沃顿等国际顶尖商学院相比,中欧是后来者。我们要实现快速追赶,必须发挥后发优势,在借鉴一流商学院最佳实践的基础上,高起点整合全球资源。
中欧的体制也一直是我们的一大优势。中欧是中国管理教育的试验田,在办学体制上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和独立性,这为我们大胆创新奠定了制度基础。由于先天的国际基因,我们尊重国际商学院的办学规律,引进全球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参与国际认证与国际排名,大胆“洋为中用”。
中欧在市场化方面强调贴近企业和管理者的实际需求,为学员和客户创造价值。“中国深度、全球广度”的清晰战略定位,实现差异化竞争。
中欧是国内最早进入全球排行榜的商学 院 之 一 ,目 前M BA、EM BA、ExecutiveEducation三大课程都位居全球30强,E M B A更取得全球第7的好成绩。我们重视排名,但不唯排名论。在我看来,排名是自身竞争力提高的结果,不应成为刻意追求的目标。
教育:迎接全球化、数字化,稍一打盹即有可能出局
南都:中欧强调创新和改革,商学院所教的管理学、经济学大多是过去年代所需要的知识和经验,随着商业形势的巨变,这些教学计划会发生怎样的变革?
朱晓明:的确,我们正处在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稍一打盹,就有出局的危险。对商学院而言也是如此。我们的教授和研究必须与时俱进,才能跟上并引领学员的需求。
全球化和数字化,这是当今世界变革的两个主要特征,商学院必须给予足够的关注,因为这两大趋势,正在颠覆过去的很多理念和观念,引发商业模式创新,例如电子商务、大数据、云计算、平台经济、移动互联网等,非常值得商学院教授关注。
在过去,我一直对数字化、全球化作了一些研究。2012年12月,中欧设立了“上海数字化与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我担任主任。作为院长,我也在一直提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推出一些全新的课程。我也鼓励教授们与时俱进、贴近实践。在一些领域的创新中,教授其实也需要向学生(企业家)学习。
南都:作为专注培养高端人才的国际商学院,中欧的师资力量雄厚,绝大多数教授毕业于欧美一流大学和商学院。中欧的学生多数也具备一定社会阅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针对学生和教授意见相左甚至叫板事件,您怎么看?
朱晓明:中欧的教学一直是推崇“以学员为中心”的模式:引入案例教学、开展更多的互动与讨论、让学员给教授打分等等,都是为了教学能为学员创造价值。在商学院,教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不断从学生身上汲取养分。此外,管理领域,不能像技术领域一样追求一个标准答案,教授应该以包容的心态与学员探讨。在操作性层面,有时学生比教授更有心得。
E M B A学员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是成功的商界人士、管理经验丰富、有独立见解。我们鼓励学员与教授进行争论和碰撞,但学员必须遵守课堂纪律,以建设性的方式、以尊重教授的方式进行交流,否则就“课将不课”了。不论在商业上多么成功,学员都应该尊重老师,以开放的心态接受新的知识,这样才能“学进去”。学员也不能无端挑战、指责老师,因为这种行为不仅不尊重老师,也是对其他同学的不尊重。
南都:由于招生体制问题,商学院全班同学的背景可能不同,对此学院在个性化、差别化授课方面有无改进完善的计划?
朱晓明:学员背景的多样性,这是一个宝贵财富,意味着同学之间能相互学习和借鉴,但是这也带来了教学上的挑战。例如,在财务会计课程中,CFO背景的同学可能觉得讲得太浅,其他同学却可能感觉太难。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需要教授准确理解“大多数”同学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要求学员摆正心态:或许你在这门课是专家,另外的课程可能就必须向其他同学学习了。另外,学员要善于思考:听课是一个“各取所需”的艺术,每个同学总能学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南都:很多商学院都加入了国际化方向的大军。中欧具备欧资支持的先天优势,但在国际化成为潮流的背景下,中欧国际化有何新思路?
朱晓明:中欧从一开始就把建成一个高度国际化的商学院作为目标,从教授、管理团队、员工、课程到教学方法都是如此。我们很高兴看到更多的商学院都在快速国际化,这对中国管理教育总体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在保持“中国深度、全球广度”的战略定位下,未来中欧将更加关注:第一,对中国深度的强化,开展更多基于中国管理实践的研究。第二,进行更多的课程创新,强化我们的领先优势。第三,高姿态整合全球资源。
南都:您以前在工厂和政府机关都做过经济工作,从2006年开始担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您最得意的执教管理心得是什么?
朱晓明:第一,企业家是中国最重要的资源,中国企业的转型、创新以及参与全球竞争,企业家能力是最大瓶颈。第二,在制造业快速发展、服务加快发展的今天,支持创业、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院校的职责,中欧应当设定这样的目标。第三,我们正处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前期,企业家必须学习和拥抱数字革命,否则你可能会失败到“看不懂”。
南都:中欧的成立和发展得到了欧盟的支持,当前欧债危机迟迟未得到良好的解决,学院有无发挥智囊团的作用?
朱晓明:欧盟参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办学的目的是加强中国和欧盟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欧债危机爆发后,全球都很关注,中欧的教授也在这方面发表了不少学术成果。不过我们的立足点是帮助中国企业更好地理解欧债危机。
从短期来看,欧债危机正在趋于稳定。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欧洲的问题源于其高福利带来的成本劣势和创新动力不足,要克服这些制度性问题,需要时间。当然我们乐见欧盟尽早扭转危机。
南都记者 陈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