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美国商会报告:七成企业担忧监管环境
缪琦
伴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在华美国企业的经营业绩连续第二年出现下滑,但其在华业务收入全球占比却在增长。
上海美国商会昨日发布的《2012-2013中国商业报告》(下称“报告”)显示,中国市场的商业挑战依然艰巨,美国企业正为适应转型中的中国市场而做出诸多调整。
上海美国商会总裁傅丝德(Brenda Foster)认为,人们不应再期待中国经济保持两位数增长,成本稳步攀升、人力资源制约因素凸显和竞争日益激烈的商业环境将成为中国经济的常态。
但对美国企业来说,中国市场始终意味着巨大的机会。“美国企业将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中国市场,并认为这一市场是全球战略的关键所在。”傅丝德称。
在华业务收入全球占比增长
报告显示,在420家受访美国企业中,表示在2012年获得盈利的企业仅占73%。与2011年的78%和2010年的79%相比均有下滑。同时,企业在营运利润率和营收增长的相关数据也都出现了略微下滑。
但横观全球,美国企业在华业务收入在全球营收中的占比却在逐年增长。报告称,在华业务收入占全球营收比例大于30%的企业占了18%,同比增加4%。尽管利润率在过去三年有所下滑,但超过40%的企业表示,在中国获得的利润率高于其全球利润率;近三分之二的企业称,在华收入增长高于其全球水平。
报告称,不到15%的企业表明,为应对中国成本增加,已经或计划将生产转移到中国以外的地区。13%的企业表明,已经或计划将生产转移到中国国内成本较低的地区。在二三线城市中,成都连续五年位列美国公司计划扩展城市的第一名,武汉、西安、重庆、苏州位列其后。
对于“中国制造业陷入流出险境”的忧虑,化险咨询(Control Risks)大中华及北亚区董事总经理高德凯(Kent Kedl)说,因为中国人力成本上升等原因而停止在华业务、转向东南亚等地的情况只是极少数,他认为,这些情况的出现只是企业出于市场扩张的考虑。
报告还显示,美国企业在中国市场面临的外企竞争有所增加,来自本土包括私有及国有企业的竞争则轻微减弱。有比去年多2.1%的企业认为同行中来自外国企业的竞争增加了,比去年多1%的企业认为来自本土企业的竞争减弱了。
这意味着,正进入过渡期的中国经济能给在华美国企业带来的回报增长可能更小,但挑战加剧的竞争环境也将为美国企业带来巨大商机。
企业担忧监管透明度
官僚主义(81%)、监管环境不明确(75%)和税收管理(73%)仍然位列今年在华美国企业主要挑战的“前三强”。
有美国企业高管反馈,一些中国企业利用不明确的法律法规来获得竞争优势;54%的在华美国企业高管表明,所处行业的执法部门执法时失之偏颇,对他们的业务发展造成了阻碍,该比例相较于2011年上升了8%。
更令人担忧的是,超过七成的受访企业认为,所处行业的监管环境“没有改善”甚至“有所恶化”。
傅丝德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中国仍然有当地“法律”干涉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北美区业务高级副总裁Jason Huck对本报记者说,汇丰银行去年就因此受挫,和当地银行的竞争中遭遇了问题。他们也意识到,在中国经商不仅要和政府打交道,还要加强与当地层级的沟通,熟悉当地的“法律”。
“在中国做生意向来不容易。”高德凯认为,对于成本攀升、人才短缺和日益增加的本土竞争等商业挑战,企业还可以克服,但监管和政策挑战则是更艰巨的难题。
除此之外,知识产权执法和保护依然对美国企业构成障碍。2012年,认为知识产权保护 “极为重要”或“非常重要”的企业数量增加到了70%。
九成企业看好在华前景
报告显示,91%的受访企业表示对未来五年在华业务前景持“乐观”或“稍有乐观”的态度,这一比例为历史最高。
记者接触过的在华外商也表示,如今来中国建厂的目的早已不是为了劳动力或资源,而是因为庞大且活跃的中国市场。
报告称,美国企业对中国市场的十足信心主要得益于中国日益壮大的中产阶层、强劲的消费支出以及二三线城市的稳步发展。2012年,中国家庭的收入增速接近10%;麦肯锡咨询机构预测,中国未来20年消费将翻三番。
近三分之二的受访企业表示,他们将“立足中国、服务中国”,在日益增长的本土市场上参与竞争。近九成的受访企业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做产品或提供服务。上海美国商会主席白德能(Robert Theleen)认为,美国企业正在从这一业务战略中获益。
目前,美国大部分企业不再会通过收购中国企业来实现增长,而是通过雇用更多员工、开设更多办事处、提高生产能力等“有机”方式获得。59%的受访企业表示,他们从美国向中国出口零部件以支持中国业务部分的运营。34%的美国企业在生产和雇员上有所增加,28.6%的企业认为中国业务是公司美国总部的重要盈利来源,这两者的比例对比上年均有增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