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夏恋”迷局:高通捷足先登
万晓晓
鸿海还有两个月的时间决策,是否要收购日本夏普9.9%的股权,借以成为夏普单一最大股东。双方曾在2012年3月达成收购协议,此后关于价格的谈判进行了近一年的时间。直至2013年3月,双方的协议到期,鸿海若不能够给出明确回应,届时,夏普单一大股东的地位,将由美国芯片龙头企业高通以约5%的持股比例获得。
在夏普最危急的时刻,鸿海并未施以资金援手。夏普预计,过去一财年的亏损高达1550亿日元(约合18亿美元)。2013年2月,夏普将再融资超过1000亿日元(约合12亿美元)补充资本,并利用获得的收益加强资本基础,发展液晶面板业务。
高通捷足先登
鸿海入股日本夏普、成为最大单一股东的计划,很可能被美国芯片巨头高通公司打乱。
由于鸿海与夏普关于价格的谈判,近一年时间悬而未决,急需资金的夏普,便将橄榄枝递向美国芯片龙头企业高通公司。
2013年元旦前夕,夏普宣布,美国高通公司的1.2亿美元投资款,已经一半资金到账,以每股1.91美元获得夏普3012万股票,占夏普公司股份的2.64%,另一半资金将在2013年3月29日到账,届时,高通持有夏普的股份将加倍,有望成为夏普的单一最大股东。
在此番高通和夏普的合作中,高通计划将旗下 Pixtronix公司的MEMS显示技术与夏普的IGZO技术相结合,夏普则可借此机会加快中小型LCD业务的发展。也就是说,高通已经领先鸿海一步,解困夏普的燃眉之急,鸿海却因夏普自身的财政问题,对于注资计划悬而未决。
对于高通的捷足先登,鸿海发言人邢治平对本报称“乐见其成”,他指出,鸿海从来就没有追求夏普的单一最大股东地位,只是当时在协商希望购买的股份,正好是单一最大股东的数额。鸿海最为看重的是与夏普在实质业务上的对接,并不谋求夏普的经营权,“否则去投资其他更有财务回报的股票就可以了。”邢治平说,双方在??こУ暮献鳎?丫?浞终孟院韬J盗Γ?拔颐且丫?泻芎玫暮献靼咐?!焙韬S胂钠蘸献鞯??こЫ??013年推出60、70英寸的4K2K大电视,一旦成功,鸿海可望再度拉开与韩厂距离。
“鸿海更希望在业务层面与夏普取得突破,而夏普则希望尽快获得资金”,一位鸿海内部人士称,鸿海与夏普关于谈判的争执点就在于“夏普希望鸿海先注资,再细谈,而鸿海希望先谈好,再注资。”但该人士亦透露,“鸿海不希望夏普将鸿海当作银行,银行角色应该由银行来扮演。”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业务层面的进一步合作,鸿海认为,单纯获取夏普股份的意义并不大。在郭台铭看来,鸿海出资的目的是帮助夏普改善核心业务,这也是此并购案中,鸿海希望扮演的角色——不愿仅做资本投资。
对于高通后来的跟进,鸿海董事长郭台铭则透露,在高通与夏普宣布达成投资协议之前,夏普已经事先通知了鸿海。郭台铭认为,“通过此次合作,高通的MEMS技术和夏普的IGZO技术都将得以完善,两家公司在技术开发领域的合作,再加上鸿海的产品制造能力,意味着此次合作三方均将受益”。
夏普自救
高通的注资使银行缓解了对夏普紧张的态度,更使得夏普在与鸿海的谈判中呈现强势的姿态。
2012年12月27日,在高通入股夏普不久后,夏普暂停了将中国南京工厂出售给鸿海的计划,消息称,“双方关于中国南京工厂电视模板、组装工厂的销售转让谈判未能达成一致”。夏普南京工厂主要负责组装大尺寸液晶电视。
除此之外,日本媒体也报道称,夏普与鸿海在马来西亚工厂的谈判也没有获得进展,供应北美市场的墨西哥电视组装工厂可能已经破局。
而此前,夏普关于出售南京、马来西亚和墨西哥工厂的方针,已被夏普债权金融机构纳入夏普重振经营规划之中。对于鸿海来说,与夏普磋商南京、马来西亚和墨西哥工厂的购买事宜,也是双方扩大合作的范围之一。如果谈判告吹,夏普将需要其他途径重振经营。
2012年,是日本夏普财政最为紧张的一年,当年10月,日本夏普展开了公司自1950年成立以来的首次裁员降薪计划,以削减140亿日元(约为1.79亿美元)的人事费用,并展开5000人的裁员计划。
此外,夏普甚至搬出了价值400亿日元的总部大楼,将旗下在日本国内几乎所有的办公场地和工厂抵押,以获得最多1500亿日元的新贷款,应付到期的债务。
但是在夏普最需要资金的时候,鸿海并未给予资金援助,与之进行股权价格谈判长达一年时间。双方曾2012年3月宣布,在2013年3月前,鸿海以每股550日元的价格,斥资670亿日元购买夏普9.9%的股份,成为单一最大股东。此后,夏普股价随者财报公布大幅下跌。8月初,鸿海率先对外宣布,双方开始重新谈判,当时,夏普股价仅为鸿海最初认购价的1/3。“以夏普的运营状态,鸿海的钱打过去,直接就将列入损失,夏普股价跌得越厉害,鸿海的损失也越大”,邢治平称,夏普的股价和运营不理想,使得鸿海无法再按原有价格与其交易,于是考虑重新议价,避免更多的损失。
由此,夏普主管会计事务的高级常务董事大西彻夫表示,“在拟定夏普重组计划时,并没有考虑鸿海出资的情况。”
下一步
2013年1月2日,日本媒体称,夏普将在2月,以融资超过1000亿日元(约合12亿美元)补充资本,并利用获得的收益加强资本基础,发展液晶面板业务。公司预计,在截止到2013年3月底的这一财年中亏损1550亿日元(约18亿美元),公司股价大幅下跌,并且信贷评级也被下调至“垃圾级”。夏普亏损的最重要原因是,日元的走强增加了成本,以及来自韩国的激烈竞争。
在过去一年里鸿海和夏普的谈判多少令人失望。此前,被称为“液晶之父”、拥有百年历史的夏普,被台湾代工厂并购的消息,令业界津津乐道。分析人士指出,曾经不可一世的日本制造日渐式微,而以三星、鸿海为代表的上下游垂直产业链一体化模式正在崛起。“日企迫切需要台湾企业的成本优势、流程管理和反应速度来激活。”HIS iSuppli公司消费电子和半导体首席分析师顾文军称,苹果制造为什么回不去美国,最缺失的就是生产流程的快速响应能力,以及强大的成本控制能力,而鸿海在这一领域无人能敌。
“我们和夏普的合作仍在积极拓展,但未必是体现在股权并购上。”一位鸿海人士透露,在鸿海的构想里,是要做“无可取代的代工厂”,支援全球所有电子行业的生产制造服务,具备支持全球知名品牌的生产能力。鸿海正积极向高度垂直整合的代工巨头转身,2011年,其共取得1514项美国专利权,是惟一跻身全球前50名的台湾企业。
页:
[1]